TanSuo Cultural Travel

亨利二世
作者:Na
✥ ✥ ✥ 上篇:亨利二世是現代法律之父?
11世紀,法國安茹家族通過幾百年的政治聯姻與細心經營,成為法國最有勢力的領主之一;1128年,安茹家族的長子若弗魯瓦(Geoffrey Plantagenet)迎娶了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五世的年輕遺孀,英國的瑪蒂爾達公主。
瑪蒂爾達比前夫小16歲,但是比第二任丈夫大11歲。結婚時的若弗魯瓦只有15歲,這段婚姻一言難盡,夫妻倆長久分居,但終究是有三個孩子,其中長子生於1133年,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日後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的外公亨利一世(別急,以後叫亨利的國王還多著呢)在1135年去世後,身為長女的瑪蒂爾達很想繼承王位,但被她的堂哥斯蒂芬搶先一步登上寶座。
亨利一世中意的繼承人曾經是斯蒂芬,也為此給他安排了政治聯姻;但亨利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的那個)死後,他將目光轉向了自己強勢的大女兒,並在離世前讓身邊忠誠的貴族們宣誓,擁護瑪蒂爾達為女王。
內戰無可避免地要爆發了。
沒能先趕到英格蘭,瑪蒂爾達與若弗魯瓦從法國開始一點點著手。亨利一世在做英格蘭國王的同時,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在諾曼底擁有大量土地。
瑪蒂爾達夫婦在南諾曼底地區挨個收割城堡。
這場王位爭奪戰持續了十幾年,把英格蘭折騰個夠嗆,我們就不去細表了,畢竟故事的主角是亨利二世。
1142年,內戰進行中,若弗魯瓦把年僅9歲的亨利送到布里斯托,安茹家族在英格蘭對抗斯蒂芬的大本營,由瑪蒂爾達的最大支持者、她同父異母的兄弟羅伯特照顧(Robert of Gloucester,亨利一世的私生子)。在那裡,亨利與表兄羅傑(Roger of Worcester)一起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年後亨利返回安茹,繼續被名師教導學習。
不愧是瑪蒂爾達的兒子,14歲的少年亨利就帶了一隊雇傭兵,攻入英格蘭的維爾特郡(Wiltshire)。
彼時的交戰雙方均已疲累,屬於戰時停滯階段。
亨利率領的隊伍取得了一系列的小勝利,但很快就停滯不前了,原因有些無奈——亨利沒錢給雇傭兵發工資了。
這時候就出現一個歷史未解之謎,對沒錢打仗也沒錢回家的亨利伸出援助之手的,居然是國王史蒂芬。他幫亨利結清了軍隊的費用,還讓他安全回到法國。
有史學家猜測,史蒂芬大概是想平和地結束內戰。
同年,亨利的舅舅羅伯特安靜離世、第二年他的母親瑪蒂爾達也離開了英格蘭。
但是亨利還不想結束,這時候他好強的性格表露無遺。1149年16歲的亨利捲土重來,這一次他將目標瞄向了北方,計劃和自己的表叔、蘇格蘭的大衛一世,以及十分有勢力的地方領主切斯特伯爵聯合。
他們的目標是拿下約克。
但史蒂芬反應迅速,立即出兵,令他們的計劃流產,亨利灰溜溜回到諾曼底。
英格蘭還沒拿下,諾曼底的領土又不穩了。
隨著安茹家的勢力擴大,法王路易七世看不下去了,他計劃讓史蒂芬的兒子繼承諾曼底公爵、把亨利趕出去。
這時候亨利性格的另一面顯現出來,他沒有正面剛,而是聽從父親的意見,對路易七世虛與委蛇,尊他為王,並將諾曼底地區有爭議的土地送給他。這一招很好使,路易七世很滿意,作為回報,承認了亨利的諾曼底公爵身份。
不過亨利一直沒有忘記英格蘭,他在伺機而動。
他的計劃里有很大一環,就是娶到阿基坦的埃莉諾(Eleanor of Aquitaine),在法國擁有廣大領土的阿基坦公爵的長女。
這個念頭,很有可能是受自己父母婚姻的影響。
埃莉諾當時還是路易七世的妻子,而且也比亨利大11歲。
據說,埃莉諾十分美麗嫵媚,但是並不端莊大方,雖然路易被她迷得神魂顛倒,但法國宮廷和人民並不喜歡她做王后。她也向教宗申請過離婚,但未被批准。據說她還在做王后時便與亨利開始偷情了,後來迫於民眾和宮廷的壓力、以及一直沒生出男性子嗣的理由,路易和教宗最終同意瞭解除婚約。
僅僅離婚幾個星期之後,亨利和埃莉諾就成親了。
路易七世氣個半死,他認為這是亨利對他的公然侮辱。不僅如此,娶了埃莉諾的亨利,擁有的法國領土比他的還多了!路易七世開始聯合各路勢力對付亨利,這其中自然包括英格蘭國王史蒂芬以及他的繼承人尤斯塔斯,還有亨利的弟弟若弗魯瓦(是的,跟他們的父親一個名字)。此時他們的父親已經過世了,若弗魯瓦說,亨利剝奪了他的繼承權。
戰爭很快在諾曼底邊境打響。
雖然被多面攻擊,但這只是為了展示亨利的作戰天賦罷了。他採取快速反應回擊策略,避免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後來,路易因病退戰,若弗魯瓦也被迫與哥哥簽訂了停戰協議,法國方面的威脅解除。
但史蒂芬還在英格蘭圍攻著效忠亨利的城堡。
亨利再次帶領雇傭兵來到英格蘭,與曾經的老夥伴切斯特伯爵繼續合作,再加上其他領主,一場場小勝利下來,亨利逐漸擁有了英格蘭北部、中部及西南的很多領土。
亨利在節節勝利,史蒂芬的繼承人卻因疾病去世了,此時英格蘭教會極力勸阻內戰的繼續。
雙方基於各方面考量,簽訂了永久停戰協議。史蒂芬宣佈亨利為自己的養子和王位繼承人,做為回報亨利表示效忠史蒂芬。史蒂芬的小兒子威廉姆宣佈效忠亨利,回報是亨利要保證不會奪走他的領土。
就這樣,為了英格蘭王冠展開的近20年戰爭,和平結束了。
亨利返回諾曼底,等待做國王。
----------------------------
他只等了一年。
史蒂芬因胃病猝死,亨利攜埃莉諾趕到英格蘭,於1154年12月19日在西敏寺加冕,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金雀花王朝。
各路貴族前來表示效忠,但隱患還是有的,比如他的對手們——史蒂芬的兒子,以及自己的兩個弟弟。
然而運氣這事真是天注定,幾年里這仨人都死了,亨利二世看起來似乎是高枕無憂了。
經過這麼久的內戰,英格蘭損耗嚴重,新國王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國力。
雖然喜歡爭鬥,但亨利此時表現得像個有責任感的國王,他認真聽取建議,仔細採取行動;不過由於他每年都有一半時間不在英格蘭,還是會產生效率問題,畢竟中世紀的英法通訊不像今天這麼發達。
與此同時,他還需要收復蘇格蘭和威爾士趁亂從英格蘭奪走的土地;而法國的情況更不太平,比法王路易七世的土地還多的亨利,又做了英格蘭國王,路易能不緊張嗎?兩人就法國境內的多處領土展開爭搶,輪流佔據上風,和平調解協議簽了又簽,中間還根據歷史慣例,結了個親——亨利的長子小亨利與路易的女兒瑪格麗特(別急,這個女兒是路易跟新王后生的)。
我們的國王亨利二世現在有了廣袤的領土,他的偉大帝國涵蓋了許多不同的民族,但由此會產生缺乏凝聚力的問題,畢竟各民族文化習俗都不同。
亨利是個勤力的君主,他喜歡在自己的帝國內到處巡遊,親力親為處理事務。雖然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政府和長官,但執政權力基本算是集中在亨利二世一個人的身上。
就這樣,亨利的朝廷成了一個大型參議院,很多重要決議在此敲定。亨利是個重賢的人,他擅長髮現並任用有才幹的人。
中世紀,教會對王室朝廷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那時候貴族子弟上的都是神學院,走仕途也是通過擔任神職人員。亨利二世難過(或者氣憤)地發現,自己予以厚望資助的人才們,大部分最後都做了主教。
亨利一心想從教會手裡奪權,所以之後會發生殺害大主教托馬斯的事件。
與此同時,亨利對立法有著濃烈的興趣。
12世紀中的英格蘭,各地區有著不同的教會法庭與民事法庭,由於各種法律傳統產生的相互作用,致使管轄權交叉重疊。
亨利二世想理清整個法律架構,建立系統的法律體系。
他先從諾曼底開始,改革法律系統;1163年回到英格蘭後,實施嚴打活動,並將法官派往中北部地區執行任務。
1166年,從前只處理與王室相關的、位於威斯敏斯特的法庭(Henry's exchequer court),開始以國王的名義審理民間案件。
後來亨利二世還發明瞭General Eyre,這是一個巡回法庭,一隊皇家律師在英格蘭到處辦案。
亨利二世最為著名的事跡是發明瞭陪審團制度。
其實陪審團早就存在了,不過在此之前並未成為法庭標配,只是偶爾被採用,亨利二世將之重視起來。到1179年,陪審團制度初步成型了。
在當時,主要由警長負責審案並找到具有相關知識的、合適的陪審團成員;陪審團通過證據、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推斷,給出判決;皇家法官對庭審進行監督、宣判;最後由警長執行法院的判決。
亨利二世最值得被稱贊的貢獻當然不只是一個陪審團制度,他對整個司法系統從結構、到訴訟形式的全面改革,為未來的法律體系打好了基礎。
亨利二世改革後的司法系統,被記錄在Treatise of Glanvill——英國最早的法律專著中,也是英國現代普法的先驅。
但是,亨利二世此舉,卻削弱了傳統貴族們的權力…
✥ ✥ ✥ 下篇:被全家起兵反叛的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一個被自己的老婆、三個兒子、以及親弟弟都起兵反叛的國王,他是怎麼混到這步的?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亨利的發家史,他是如何成為英格蘭國王並做出了法律上的進步改革。
這一篇我們關注下他的家庭。
亨利美艷的王后埃莉諾對他的影響很大,亨利很信任王后的能力,在剛登基後無比忙碌的那幾年,曾讓埃莉諾管理英格蘭,後來又讓她去管理法國的部分領土。他們有八個孩子,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在證明著他們是一對多麼恩愛又互相信任的夫妻,所以關於後來埃莉諾為何會聯合兒子起兵,歷史學家們也是眾說紛紜。(亨利二世的子女們:威廉姆、小亨利、理查、瑪蒂爾達、若弗魯瓦、埃莉諾、瓊和約翰)
關於他的家庭,這裡再總結介紹一下:
王后埃莉諾是亨利二世的宿敵法王路易七世的前王后,比亨利大11歲。
埃莉諾美麗嫵媚,但不被法國宮廷和民眾喜歡,加之一直未能生出王子,最終成功向教皇申請到離婚。
但僅僅離婚幾周之後,亨利二世和埃莉諾便成親了。
路易七世氣個半死,他認為這是亨利對他的公然侮辱。而且娶了埃莉諾的亨利,擁有的法國領土比他的還多了(埃莉諾是阿基坦公爵的女兒)!路易七世開始聯合勢力對付亨利,這其中包括亨利的競爭者、英格蘭國王史蒂芬以及他的繼承人尤斯塔斯,還有亨利的弟弟若弗魯瓦——這就是那個起兵對付他的親弟弟。若弗魯瓦說,亨利剝奪了他的繼承權。
亨利二世有好幾個情婦,而且都是長期穩定的關係,因此他也有許多的私生子。
這樣大的家庭對於王室來講並不少見,但亨利一家比較特別的是,他們最終因敵對而走向分崩離析…
-----------------------------------------
1173年,大反叛開始了。
叛軍的組成是:埃莉諾、國王小亨利、亨利二世的其他兩個兒子若弗魯瓦與理查。
小亨利是亨利二世的第二個兒子,他哥哥威廉姆兩歲時夭折,於是他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1170年小亨利就被加冕稱王了,然而他只是名義上的國王。
英格蘭實際上還在亨利二世手中握著,這樣也就算了,關鍵是錢也沒有啊!再加上小亨利是跟著托馬斯大主教長大的,而大主教卻被亨利二世暗殺,成為了聖托馬斯。
小亨利是沒有被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的國王,而是由約克大主教(亨利二世的表哥,其父為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上篇中提到的格羅斯特的羅伯特)及倫敦主教和索利斯伯里主教舉行的加冕儀式。
若弗魯瓦被亨利二世安排迎娶法國布列尼塔伯爵(Duke Conan of Brittany)的女兒,以便將來繼承爵位和領土。伯爵在1171年死了,但若弗魯瓦還未與其女兒成親,這令他的處境十分尷尬。
而且跟小亨利一樣,若弗魯瓦和理查雖然看起來都有領土,但領土上的收入卻被父親把持著。
最終的導火索還是土地。
之前亨利二世已將名下領土分配好,小亨利做英格蘭國王,得到家族最大的遺產——英格蘭和諾曼底領土(但諾曼底還未交到小亨利手上);理查繼承母親那系、位於阿基坦的領土;若弗魯瓦獲得布列尼塔的領土。
可是意外發生了,1166年亨利跟埃莉諾又生了一個兒子約翰。亨利二世要求另外三個兒子分一部分領土給弟弟,主要是小亨利的領土。
國王小亨利表示不同意,然後避走法蘭西,他的兄弟理查與若弗魯瓦隨後跟過去。王后晚了一步,被亨利截獲。
小亨利接受法王的支持,準備跟父親大乾一場。
小亨利且向教皇陳訴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並請求結盟;除此之外,他還對蘇格蘭及法國的大領主們承諾,如果他獲得勝利,會分給他們土地。
1173年五月,小亨利與法王的聯軍們分別從東西南三面攻入諾曼底,戰鬥正式打響。
英格蘭戰場也不閒著,蘇格蘭王威廉姆很賣力地南下收地,但他貌似打不過亨利的私生子,另一個若弗魯瓦。
內戰持續了18個月,最終以法王求和結束。
民間有一種說法:1174年,亨利從諾曼底回到英格蘭後,去了坎特伯雷聖托馬斯的墓前懺悔,此後他的平叛就一帆風順了。

坎特伯雷大教堂內聖托馬斯的棺槨已被亨利八世移走,但此處永遠為他點著 一束光
小亨利只好答應給弟弟土地,但要老亨利給他兩座諾曼底的城堡做交換;理查與若弗魯瓦分別獲得阿基坦與布列尼塔的一半收入。
但是埃莉諾,亨利認為這場父子反目是受她挑撥,因此將她囚禁在宮里。
所有參與反叛的貴族都被釋放了,不過罰款是免不了的,佔領的土地也必須歸還。蘇格蘭國王威廉姆被迫讓給英格蘭五座重要城堡,並宣佈效忠。
經此一役,亨利的實力又壯大了。
但父子間的仇恨卻愈發深了。
-----------------------------------------
1179年,理查成了阿基坦公爵,1181年若弗魯瓦也終於成功娶親成為了布列尼塔公爵。與此同時,小兒子約翰成為了亨利最喜歡的小王子——畢竟內戰時是跟在身邊共同對抗另外仨兒子的,雖然因為年紀太小只是陪伴的作用。
於是亨利一步步給約翰更多的土地,並封他為愛爾蘭領主。
我們年輕的國王小亨利依舊過得不開心,1182年他又向父親提出要諾曼底公國,老亨利又不假思索地拒絕,但答應多給他一點兒年薪做為安撫,小亨利不乾。
老亨利想了一招,跟其他兩個兒子要土地分給小亨利。最後導致出現的結果是小亨利聯合弟弟若弗魯瓦侵犯理查的領地阿基坦,理查的貴族們紛紛起兵響應——理查的統治就是這麼不得人心。
最後理查贏了,因為小亨利發了個燒就突然死了。
但是這一家子的仗還沒打完。
小亨利駕崩,輪到次子理查做國王,當然依舊是掛名國王,想要實權得等到老爸閉眼那天。
而且,既然要做英格蘭國王,老亨利要求理查交出阿基坦公國給小兒子約翰。暴脾氣理查能答應嗎?!用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公國換虛名國王?
那只好繼續打吧,老亨利命令另外兩個兒子若弗魯瓦與約翰進攻阿基坦。
戰爭在國會的調解下很快終止了,老亨利想了個大招,他把理查的母親埃莉諾帶到法國,要求理查將屬於她母親的土地歸還。(1968年的經典影片《冬獅》,就是基於這個背景來拍攝的,封面圖)
不服輸的理查找到一個新的合作夥伴,他母親的前夫的兒子,現任法國國王腓力二世。
在此插一個江湖八卦,關於理查與腓力的關係,據說有歷史記載「兩位同床共寢了一夜」,但更多史學家認為這是胡編亂造。
在此之前,腓力二世已經與亨利二世過了好幾次招了,他多次進攻亨利二世在法國的領地,想削弱其勢力。
因此,也有學者認為腓力拉攏理查,是對他們父子實行的離間計。
亨利的身體越來越差,嚴重的腸胃病似乎隨時都能要他的命。在死前他想給自己心愛的小兒子安排好一切,很顯然他希望約翰繼位,而不是一直跟自己作對的理查,他甚至跟法王商量要把本來許配給理查的法國公主(他老婆的前夫跟後來的妻子所生)嫁給約翰。
現任法王可是理查的同盟啊。
腓力和理查迅速出擊,進攻了亨利二世。
亨利本來有機會逃到安全的諾曼底領地,但不知道為什麼,他突然不聽勸阻,私自折向了安茹。
後人推測,病入膏肓的亨利大概知道時日不多,他想平靜地死在出生地。
理查和腓力很幸運,在亨利去世前俘虜了他。
亨利的投降很徹底,他承認理查的繼承權,同意他娶法國公主,向法國支付賠償,並將幾個重要的城堡都送給腓力。
兩天後,亨利二世離世,享年56歲。
理查成為英格蘭國王,歷史上著名的獅心理查,熱衷於進行十字軍東徵,幾乎就沒在英格蘭待過(據說當上國王后的理查,在英格蘭的時間不超過6個月)。
在理查進行十字軍東徵時,約翰試圖奪取王位但失敗。不過理查死後,他還是成為了英格蘭國王。
後來,約翰的侄子、若弗魯瓦的兒子阿爾蒂爾在法王腓力二世的支持下跟約翰索要王位,再度掀起戰爭。
被擄後的阿爾蒂爾神秘死去,史學家普遍認為是他叔叔約翰下的手。
約翰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王位,成為亨利三世,自此家庭爭位大戰算是告一段落。